【胜诉故事】千平房屋被指违建遭强拆,冠领律师两年后介入破时效抗辩终获违法确认
2024年7月,甘肃兰州某地的安萱萱紧紧攥着快递送来的《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书》,压抑了两年的心情终于有了一丝缓解——两年前,她那处总面积超千平的房屋,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强行拆除。过程中,她曾拿出产权证证明房屋合法性,也要求对方出示身份证件,却均遭无视。此后,她四处奔走维权,却常因表述不当难以获得有效回应,或因找错部门而白费功夫。直到这次,当地镇政府才终于承认了拆除行为,并出具了这份书面处理意见。
然而,当安萱萱细看文件内容,心中的石头又重重压了下来。镇政府虽认责,却以“违建”为由拒绝足额补偿,称其房屋所占地块原为当地信用社国有划拨办公用地,补偿方案明确“有合法建设手续的房屋按标准补偿,无手续者属违建不予补偿”。
这样的答复让安萱萱无法接受。时间拉回2007年,她曾花费80万元从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购得房产,同时将5678.9平方米的国有划拨用地一并纳入名下。后来,她在空地上新建了部分房屋,并按规定向县政府提交了产权合并登记申请,经层层审核后拿到了新的房屋所有权证。证载总面积1023.79㎡,被拆除的正是其中经登记的部分。
房屋手续明明齐全,何来“违建”之说?更关键的是,2009年至2013年间,她的房屋曾多次成功办理抵押登记——若产权不合法,这些抵押登记根本无法获批。这样的补偿方案,安萱萱无法认同。但两年间只为确认拆除主体就历经波折的经历,也让她明白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厘清是非、争取合理权益。经多方咨询后,她找到了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。冠领律所了解情况后,指派郭玉律师代理本案。
2025年1月,冠领律师在与安萱萱细致沟通后,代理其向法院提起确认强拆行为违法之诉。庭审中,争议焦点逐一展开。
关于起诉期限问题,镇政府提出强拆发生在2022年11月,至2025年1月已超过一年起诉期限。律师当即援引最高法相关批复(《关于正确确定强制拆除行政诉讼案件被告及起诉期限的批复》)反驳称:起诉期限应“从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且知道实施主体之日起计算”。安萱萱2024年7月才通过信访得知拆除主体为镇政府,2025年1月起诉完全在法定期限内。
针对镇政府提出的“安萱萱建房未获审批”,律师当庭出示了《房屋所有权证》、房产买卖协议、抵押登记记录等证据,并明确指出:根据《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》,房产证的核发,本身就意味着行政机关已对房屋的规划合法性依法完成审查。镇政府既未提交证据推翻产权登记的合法性,又无有权机关作出的“违建认定决定书”,仅凭“未提供手续”就认定违建,缺乏法律依据。
对于镇政府“强拆程序合规”的辩解,安萱萱一方提交的强拆视频、照片可以清晰证明:拆除人员当时既未表明身份,也未出具任何书面通知。律师进一步指出,根据《行政强制法》,强制拆除需履行“催告、听取陈述申辩、作出强制执行决定、公告”等法定程序,无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需申请法院执行。而镇政府未履行任何一项程序,径行拆除房屋,属程序严重违法。
2025年8月,法院最终完全采纳了冠领律师的代理意见,依法判决确认镇政府强制拆除安萱萱房屋及相关设施的行为违法。
从最初的四处碰壁到最终胜诉,安萱萱的维权历程提醒我们:维权需找对方法。在权益受侵时,应摒弃盲目维权的误区。主动寻求专业法律帮助,才是让维权之路行稳致远的正确选择。
撰稿人:姚晓婷
审核主编:董振杰
文章类型:原创B